读《大道如是——道德经以“无之” 取天下的奥秘》有感

在西方,“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”在东方,一千个读者眼中至少有一千本《道德经》。《道德经》独特的魅力,使它自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依然如新。经典之所以为经典,是因为它无限地接近了“绝对真理”,使它能够在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持恒常。到了现代以来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物质生产的繁荣,使人们产生了对于文化、思想的更高层次需要。同时,现代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的发展,使人们得以从更高、更广、更细的视角去精密分析《道德经》的深刻内涵。

但是,至今仍有几个主要问题未得以解决。一是《道德经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?或者是否具有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?二是《道德经》是否批儒?三是《道德经》是否“愚民”?四是《道德经》是“哲学散文”还是逻辑严密的“论文”?五是“有”“无”的哲学内涵和实践意义是什么?六是各版本的《道德经》中,哪种版本最接近老子原意?

在《大道如是——<道德经>以“无之”取天下的奥秘》(以下简称《大道如是》)这本书中,作者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推导,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明确解答。

1.关于《道德经》的核心思想问题。《大道如是》明确提出《道德经》核心思想是“中”“和”思想,在哲学中,“中”是质的安定性、“和”是质的平衡性,“中”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的,但万事万物“趋于中”的规律是不变的。“有余”“美”“善”等、“不足”“恶”“不善”等,分别是过与不及,是“中”的两端。因为“道法自然”,事物“各复归其根”,都有回复到它的质的安定性和平衡性的趋势。这种观点在各种客观事实中可以得到印证。对应上述观点,作者明确提出《道德经》第一章是“道论”总纲、第二章是“德论”总纲。并认为,“善”与“不善”或“美”与“恶”等所代表的正反两种对立因素之间,并非通常所谓的“朴素的辩证关系”,也并非简单的对比,而是“相生”“相倾”“相形”“相和”“相随”等互生互动互根关系,是“玄之又玄”的实现方式。

2.关于《道德经》是否批儒的问题。《大道如是》认为:《道德经》在第三十八章所批判的是率兽食人的无道君王,并非批评儒家思想。《道德经》和儒家思想中关于德、仁、义、礼、信等思想,都受到《易经》和《尚书》等古籍的影响,具有同源关系。也就是说,先秦诸子百家,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,只是视角和方法上存在不同。

3.对于《道德经》是否“愚民”的问题。《大道如是》认为:《道德经》“坐进此道”的进言对象是“三公”以上的国家决策层,是给与圣贤如何做到“天人合一”“无为而治”的教科书,其思想和方法并不针对普通百姓,“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”等都是对于想要“长生久视”的君王的要求,并不作用于普通百姓。另外,对“圣人皆孩之”等所谓“愚民”章节的理解,大部分版本存在断句或理解错误,导致误解了《道德经》原意。作者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了辨析。

4.关于《道德经》的逻辑结构问题。《大道如是》认为:《道德经》是逻辑严密、条理清晰、层次递进、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,不是各章各自独立的“散文”。作者通过系统解释、比较分析等方式,按《道德经》各章节间逻辑关系、行文结构,在通行本81章自身结构基础上,对经文的章节进行了划分、归纳,使《道德经》各部分的主题、章节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,对于理解《道德经》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有较大的帮助。

5.关于《道德经》中“有”“无”等核心概念。《大道如是》认为:在宇宙生成论(或称本根论)的层次上,“有”“无”是指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的存在形式,“有”是“实在”,“无”是“潜在”。在实践运用层面,“有无相生”就是由正、反两种对立因素之间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。“柔弱胜刚强”就是利用潜在转化为实在,形成决定性优势。“柔”是“无常形”,“弱”是“无常势”。

6.关于各版本《道德经》的比较。《大道如是》认为:现行的“通行本”或“传世本”最为全面和接近原本的原意,但也存在整理的痕迹。另认为“帛书本”并不能推导形成完整的、流畅的逻辑结构,而“郭店楚简本”可能是摘录本,因为缺少“道论”部分而不完整。

《大道如是》不仅提出了上述观点,而且结合哲学、政治学、心理学等诸多学科成果,对《道德经》章节进行了逐字逐句解释、论述和原因剖析,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推演和拓展,形成了见解独到而逻辑严密的注解体系,为读者带来了崭新的视角,对读者理解和运用《道德经》思想和智慧具有较强的启发性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